餘燼隨筆 - 粩、小米、土地公(中)

『上篇』 在這裏!


從來沒有想過,找個「粩」的食譜可以如此困難。太過依賴網路的時代,總覺得手機在手,什麼資訊都能立刻取得。大概也是這樣的心態,我們常常覺得,總有人把那些資訊紀錄下來吧?然而,當大家都覺得別人會做這件事情時,那些「只能意會不能言傳」的技法,就在這之中一點一滴的消失。


網路上的食譜與流程,言簡意賅,但大致相同。網路媒體太報曾在2019做了一篇麻粩的報導,裡面有一張精美的流程圖,下方附給大家參考。文末也會附上當初研究時,參考的各路文章與影片連結。眾多資料中,又以出自中國的影片解釋得最為清楚。不難理解,畢竟這個傳統點心相傳源自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下的永春縣,爾後傳播至整個閩南族群,再隨著移民遷入而落腳台灣。若要說,粩進入台灣後產生了什麼改變,就是我們創造了更多風味,比如說鹿港特有的油蔥口味鹹米粩。



圖片來源:太報 「過年必吃的麻粩,拜天公必備的高級點心


關於中式傳統油炸類的點心,很大一部分都是用「溼糰」下去操作。很合理,因為水氣能夠提供膨發,依著含水量不同而有從酥脆到軟糯的不同口感。然而,若是單純以溼糯米糰下去油炸,膨發效果雖好,中心卻會產生空洞,成了另一種點心。少了棉絮狀的骨幹,那不是「粩」。因此,在做各種口味的粩之前,便得先做出「粿仔乾」。傳統的麻粩工廠會從糯米開始挑選,磨漿、炊粿、再定型、切割在風乾。粿乾泡在冷油中逐漸升溫膨發,讓中心拉絲成絮,最後再以高溫油炸定型。


在我們研究麻粩的過程中,主廚曾經拜訪一家老店,希望能更理解製成。裡面的師傅倒是很直接地表示,做粿仔乾很難有固定配方的。每一次磨漿做粿的含水率、炊的時間長短與設備儀器,甚至到後續的風乾方式,除了經驗判斷,還要考量原物料狀態,甚至是氣候。複雜極了!


另一個在當時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,是粿乾製程中的另一個原物料:芋頭。明確來說是「狗蹄芋」,一種味道較淡、較常用來調和芋泥餡的品種。到底為什麼要加芋頭呢?後來經過數次測試、觀察與品嚐,和主廚討論後得出了兩個目的:支撐棉絮狀與防潮。


同樣都是碳水化合物為主要成分,糯米幾乎是百分之百的支鏈澱粉組成,而芋頭則以略多一些的直鏈澱粉組成。直鏈澱粉的保水性(吸水性)相較之下比較差,且容易老化(變硬)。在炸製粿乾與定型的過程中,芋頭的直鏈澱粉協助了支撐,並容易使表層形成一圈較為乾、脆的外層,能夠保護炸好的胚不會因為空氣中的濕氣迅速軟化(畢竟,裡面的棉絮狀就像是海綿一樣啊!)然而,這個科學的理由,是我在今天撰寫時,才意識到的事情。


至於芋頭與糯米的比例,我只能說芋頭佔比極低。最終,我們只是挑選了一個最適合我們餐廳環境、成品形狀與製成方式的比例。強烈建議有興趣自己實作的朋友,一定要自己多次操作,抓取自己適合的配方。我不想也不會給食譜的原因有兩個:一是職業道德,二是沒有意義。第一無需贅述,倒是第二個才是更重要的原因。用糯米原粒還是糯米粉?長糯米還是圓糯米?什麼牌子的糯米粉?用新鮮芋頭泥還是芋頭粉調製?粿炊多久?乾燥多久在切割?你要做什麼形狀?膨脹到多大?用自然乾燥還是乾燥機?溫度多少?濕度多少?


頭暈了嗎?我到這裡都還沒提到具體的油炸方式、如何調製糖漿、裹糖沾料呢!在我花費兩週多,沒日沒夜後,我完全可以理解那些老師傅的聳肩與兩手一攤。第一次碰上如此難纏的對手,卻也讓我整理出,創造一道新的料理所需要的兩個重要模式:情感模式與科學模式,也就是「思維」與「方法」, Why and how? 這不是新鮮事了,但扎扎實實的理解到這兩個能力同等重要,這是第一次。



科學模式對我而言是簡單的,畢竟理工背景,又擅長做實驗。然而,那時我依舊亂了方寸。一開始資訊太過混亂,變因太多又找不到方向。在與主廚一來一往的討論之下,反覆測試操作,加上他時不時的提點,才慢慢一步一步找到那些關鍵的變因。比如炊粿的吸水率對成品的影響,低於粿漿的含水率,又遠低於乾燥後粿條的含水率(天阿!好像繞口令)


然而,我稱為的「情感模式」,也就是思維的能力,那是我不擅長卻是極力想要培養的。「為什麼做這道菜?」「這道菜與你的連結是什麼?」「你想要透過這道菜傳遞什麼?」以上的問題都先撇除不談(但是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),因為在當時,我遇到最大的障礙,是我自己。


休假時,翻遍了圖書館裡每一本中式點心的書,睡前又反覆看著影片找尋蛛絲馬跡。連著睡不好好幾天,在夜裡反覆夢到測試失敗與旁人的質疑。白天試著吃到不想再吃的胚,解決了一個問題,還有下一個在等著。「怎麼做起來都和外面賣的不一樣?」每天,我都想放棄,連理由都想好了。


「別人做一輩子的事情,憑什麼我用兩週就學會?」


是啊!憑什麼?就不是做中式點心出生的,甚至不一定能把西點做好。我根本也不是甜點師啊!在義大利學的,還都是義式料理。如果那些優秀的前輩都不一定能夠理解時,我又怎麼可能在一時半刻搞懂?這些念頭在我腦中不停不停地浮現。



但是,在這些各種看似合理的放棄理由背後,


我又是什麼?

我必須先成為誰,才能達成什麼嗎?



在那個月的農曆十六,當我帶著疑惑踏進土地公廟時,祂給了我一個笑筊......




(待下篇,終於要跟你們說土地公的故事,點這裡接續下篇



考究麻粩的精選資源:


「紙本書籍」 

唯一一本台灣出版書籍中,明確寫出麻粩食譜的書(雖然是替代方案)

  • 呂鴻禹(2016)。懷舊糕餅2:再現72道古早味。台灣:橘子出版


「網路文章」

「網路影片」

「關鍵字搜尋」
  • 粩、米粩、麻粩、粩花、麻通、麻筒、麻蓼、蓼花
  • 維基百科:
  • 百度百科:粩花 、 永春麻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食在義大利 - 什麼是義大利菜,什麼又不是?

食在義大利 - 義大利醃肉世界攻略(下)

住在義大利 - 初來乍到義大利01